當憨兒放假回家時
文/柯仁愛(資源特助)
暑假來臨,教養院和學校相似,有一時的安靜時刻,過了一週,教保老師開始擔心,憨兒們回到原生家有沒有按時服藥?爸、媽有沒有限制飲料?是按時睡覺還是給電視看?怕假日回來亂了節奏!
社工組啟動登門訪視或電話請安,希望透過面對面的探訪和家長連結,了解院生在家的親子互動關係,以便滿足家長的期待及發揮規律有效的健康促進。
家在台東的阿明,每逢回家省親,明爸就緊繃神經,因為孩子有晚上不睡覺,尖聲吼叫的情緒行為,吵到左右鄰舍不得安寧,明爸視孩子回家為災難臨頭!三年疫情,院生回家的次數少了,教養院規劃的生活學習多了!
暑假回家的日子,社工組長家禾的探訪記錄說:阿明回家,喜歡做新學來的作業:疊衣服,把飯添好、添滿,餐後抹桌子、洗碗盤,爸爸超開心,不再害怕接到教養院的電話了。
小7是院生共同的百貨公司,憨兒們喜歡飲料,阿淵的親戚開賣場,放假閒逛,開架的飲料順手旋開喝一口,不甜,旋緊,再開另一瓶。梅子綠,不愛!換可樂,再開!等客訴,店長才知飲料已非原裝,家長也才意識此風不可長!
院生在教養院有團體生活的規範,回家如同度假隨心所欲;透過家訪,才知院生的另一面向;憨兒欠缺「銀貨兩訖」的概念,經過院方的正向引導加上媽媽零用金的配合,現在的阿淵拉著社工,手指頭指著「7」招牌時,老師就知他要「提款」買東西了!
社工師前往院生家探訪,得知孩子在家的概況,等同搭起教、學橋樑,大部分的家長欣然接受並表達感謝,孩子受到全然照顧,比自己的家舒服百倍!至於小部分婉拒探視的家長,社工們也予以尊重,一回生兩回熟,炭火也是慢慢煨出來才有溫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