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順的成長

文/圖黃暐齡(公共事務部)

 

去年底贏得第一屆社區居住烹飪大賽「最佳主廚獎」的小順,36歲的他在黎明庇護工場洗衣坊待了近12年的時間,工作相當穩定,能夠獨立操作洗滌機器與排除故障;內向寡言的他原先不擅長回報工作細節,在就服員和社區居住教保員的合作下,漸入佳境。

 

2012年進入社區居住後,除了日常生活所需的技能,教保員和社工也積極引導小順在工作倫理及態度更上一層樓;且適時新增他需要加強的能力,像是個人生活費控管,做為ISP(個別化支持服務計畫)內容。小順的姑姑希望,有一天他可以獨當一面,而小順在社區生活的成長,讓她欣喜不已,給予工作人員正面的回饋。

 

父母離異後,由於父親在外地經商,姑姑和姑丈傾力給予小順所需的愛,也許是經濟上、安全感不虞匱乏,他沒有離開庇護工場的念頭。直到疫情來臨回姑姑家的頻率降低、對他疼愛有加的姑丈過世,還有社工鼓勵大家不向家中索取出遊費用,大環境、家庭與同儕的影響下,間接催化小順投入支持性就業職場的決心。

 

黎明社區服務中心淑婷主任說:「社區居住是階段性的服務,培養服務使用者回歸社區所需的技能,某方面也是想扭轉家長的觀念。」她提到,大部分社區服務使用者擁有良好的家庭支持,就算離開社區居住,轉身回家就能受到悉心照顧。希望藉由多元的日間課程與活動,父母從中看見孩子身上的亮點,慢慢學習勇敢放開手,讓孩子獨立──相信即使哪天他們不在了,孩子也能好好照顧自己。

 

多177精彩